2020/10/16
有料观点
新品牌命名,究竟是策略还是创意?

新创品牌应该如何为自己命名?这是一个看似简单,却不容易找到“边界”的问题,也是一个持续被讨论,但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的问题。

有料品牌认为,谈到品牌命名这件事,但凡接触和没接触过营销的人,也大概能说个N条标准出来,像是:

要简洁

 

要够特别

 

要有自己的风格

 

要便于记忆

 

要让人印象深刻

 

要有好的联想

 

要体现显著特性

 

那么为什么拿着这么多的标准,相对于品牌的绝对数量,好名字却还是显得如此稀缺呢?

有料品牌认为,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:



1.由于新品类的提出者往往最先进入用户心智,因此,当用户通过名称识别到你也属于这个品类时,往往就会马上对你失去兴趣。

 

2.品类创建者、领先者会定义后进者“跟随”“模仿”的形象,这对你的公关传播不利,对普通用户的认知也不利。

 

3.品类创建者、领先者会定义品类的“价值标准”,导致用户会用这些标准来看待你的价值;即使你做了一些差异化的创新,用户非但不容易接受,反而有可能会将你视为“异类”。


有哪些命名原则?



1.能否让用户“一触即知”?

品牌命名的一大技巧,是利用人们原本熟悉的事物来表现价值;相反,特定概念则没有这一优势。


2.是否在视觉、听觉两方面过关?

过去我们经常说,品牌的“价值表达”必须考虑用户的“五感”。在品牌名上,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针对视觉、听觉的双重表达,有的表达在视觉上具有可触知性,而听觉上则没有。


3.能否用“最小字符数”触发更具层次的认知?

品牌命名作为创意,评判其优劣的一大标准,就是看能不能用最小的字符数,来触发内蕴丰富的用户认知。这意味着品类概念、功能特性、意识形态等维度的认知并不一定要彼此割裂,而完全有可能“兼收并蓄”在同一个名称当中。


 4.名字背后——是否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?

承接上一个话题点,在我看来,好名字应该让用户一触即知、一看即明,也就是追求所谓的“当下知”,而如果要用户“想一想”才知,甚至还需要你写上一段备注来解释,那它就一定不是一个好名字。